高昂的污水處理成本,或許正讓許多污水處理廠陷入困境。據一位頗有經驗的污水處理廠廠長分析,不計管道維護投資,污水處理廠常規的處理費用為1.1—1.2元/噸。而平均污水處理費收入僅為0.79元/噸與1.2之間巨大的差距使污水處理廠正常運營遭遇瓶頸,這也是中國水業市場亟需解決的巨大問題。
被譽為“中華水塔”的青海,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,被列入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,生態地位十分重要和特殊。截至2015年,青海污水處理廠數量從“十二五”前的13座增長至52座,基本實現了“縣縣有污水處理廠”的目標。
環保項目“三分建,七分管”。此前青海省政府曾明確要求,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管理資金主要以市縣政府投入為主。對此,不少基層干部反映,項目建設勉強可以想辦法騰出錢來,但建成投運之后的日常維護、運轉經費捉襟見肘。
在位于黃河沿岸的化隆縣,住房建設與規劃局黨委書記于海泉介紹,除了已使用的縣城污水處理廠,群科新區日處理能力4000噸的污水處理廠也已基本建好,總投資3633萬元,其中地方需配套1450萬元,由于財政匱乏,已欠施工單位1000多萬元,準備通過銀行貸款的方法解決。
而陷入困境的污水處理廠,不僅源自青海。根據2016年9月底江蘇省環保廳發布的2015年國控重點企業環保信用等級等級最差的紅色、黑色污染企業中,有超過一半為污水處理廠,南京市兩家被評為紅色等級的污染企業,全部都是污水處理廠。在之前環保部門定期發布的國控重點企業在線監控數據中,污染物排放超標的企業名單中,污水處理廠占大多數,一些污水處理廠甚至每個月上榜。
南京市環保局相關處室人士介紹,污水處理廠污染排放超標是其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。“在監測中可以發現,不少污水處理廠總磷、總氮、氨氮、固體懸浮物等指標都會超標,有的單項超標就可以達到4倍。”這就是說,污水得不到完全處理就被排放了。
按照我國對于污水處理廠處理廢水的標準,高等級的一級A標準中,化學需氧量是低于50毫克/升,PH值為6—9,而對照地表水最差的劣5類水的標準,和一級A標準一樣。“這也就意味著,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置過的廢水,哪怕是達到高標準,排出來也是劣五類水。”市環保局一位人士指出。
更為值得注意的是,生活污水處理廠治污反致污與其深陷資金困境不無關系。通常,污水處理費涵蓋在居民自來水費中,上繳地方財政。政府直接投資運營的污水處理廠每年根據運營情況申報所需費用。由政府采取PPP模式運營的污水處理廠,則由地方政府按照既定合同撥付費用。
然而事實是,一些地方政府拖欠污水處理費成了“家常便飯”。曾經,陜西咸陽市東郊、西郊和南郊3個污水處理廠被拖欠費用累計達5000萬元以上。2014年5月,環境執法局再次到咸陽檢查,結果“地方政府仍在拖欠企業當年污水處理費”。
污水處理費長期拖欠,由此帶來的結果顯而易見。部分污水處理廠因為運行經費不足,設備無力更新維護,功能參數降低導致維修費用和單位電耗增加,只能低負荷運轉甚至停運。
具體來看,“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方花不起那么多錢,所以導致了偷工減料的上一些設施。技術方面,一級A標準本身運行是不穩定的,這樣就會造成一些關鍵性指標超標,例如在北方冬季,總氮可能會超標。”北控水務集團技術總監賈立敏說。一方面是地方財政對污水處理費用的支付資金短缺,一方面是污水處理廠排放不達標形成的“妖魔化”。這樣的問題如何破解?
如果污水處理廠提標勢在必行,確定相應的調價機制則顯得更為迫切。賈立敏提出,考慮到地方政府承受力,確立一定的調價機制對于提標后污水處理廠正常運營十分必要。因此,“一種污水處理先進技術,對企業來講可能很好,但是對全局未必適用。要分別考慮不同地方的水質改善需求,不能搞一刀切。國家標準首要是保全國污水處理底線技術;地方標準和排污許可證,則可以解決不同地方的特殊問題。”夏青說。